登瀛書院乃為草屯第一座學堂,目前列為國家三級古蹟,所保有的文物相當豐富,其位於遼闊的稻田中,相當古樸幽靜,乃是全島六十二所書院中: 1、建築物保存最完整者。 2、捐出最多的土地,發展地方教育的書院。 3、保持清譽,正派經營,不以怪力亂神、乩童、符咒等開闢財源,保持文廟之嚴肅寧靜型態,塑立了不隨俗的典範。
所以不同於其他的書院,每到考試季節,都可以見到學子們在廂房內念書,或是點個光明燈,希望文昌帝君諸神明可以引領學子們有個好的前程,而且於每年的農曆一月三十日為書院之春際大典,歡慶文昌帝君之聖誕,每年文昌帝君的生日同時舉行學士燈及功名燈開燈儀式,該書院管委會依古禮準備麵線、壽龜等供品舉行春際大典,祭典之後,便由穿上祭祀誦經禮服的婦女拿著登記點「功名燈」、「學士燈」的名冊,一一向文昌帝君報告點燈者姓名,希望神明能保佑考生,誦經的同時,功名燈和學士燈也一併點亮,將一整年不滅。
書院位於稻田中,四周有圍牆環繞,為單進兩翼齋舍的三合院建築,外觀宏大深廣,正前方有燕托翹脊的照牆一座,中央為三開門的正殿,並有兩齋舍(護龍)、肄業房、山長房、藏書庫,正殿屋頂剪粘極為簡潔,殿內裝飾如木彫、彩繪以典雅為主,以保持書院特有的肅穆風格。在正門上懸有「登瀛書院」,神龕上方懸掛有「文運重興」、「學教敦倫」等匾額。而「登瀛書院」及「學教敦倫」二匾係創建時所懸,「文運重興」則為民國十五年整修時所獻。正因它遠離市儈,且保持原貌,靜靜地佇立於綠油油的大地上,使訪客置身其中,彷彿走過時光隧道,回到舊時年代。
等級:第三級 類別:書院 草屯地方昔屬南北投堡域,清雍正年間,漢人之入墾者激增,雍正十二年(西元1734),清廷為教化北投社平埔族子弟,設有土番社學一所。乾隆年間,在北投街設北投義學,以為漢人子弟啟蒙之所。至道光年間,北投社人陸續內移埔里地方,致土番社學有名無實。時漢人之拓墾已歷一百餘年,民生欣欣向榮,文運鼎盛,乃有北投堡總理莊文蔚、職員洪鐘英等人發起,募得銀五千八百元,卜地於北投街郊現址建登瀛書院。工程始於道光二十七年(西元一八四七年)十月,翌年十二月竣工。 登瀛書院,正殿祀文昌帝君、朱子、魁星等,俗稱文昌祠。內設山長一人,聘請舉人、貢生、廩生等擔任,設正、副董事各一名,爐主一名。書院非專為考試而設,無官試,費用來自堡內玉峰社、碧峰社、萃英社、梯雲社等捐贈,其經營管理,與官府無關。此書院招收北投堡內成年子弟、授與讀書、作文、作詩等課業,每年二月、八月舉行春秋二祭,屆時仕紳子弟會飲宴饗。 西元一九0三年(明治三十五年),將玉峰社等學田約三十五甲捐獻草鞋墩役場,以購草鞋墩公學校用地,致傳統文教功能廢絕,且苦無維護費用。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,春秋二祭中輟。光復後才恢復秋祭(農曆八月十八日) 此書院所保存文物之豐,為本省其他書院所望塵莫及,例如文昌帝君、侍神、土地公立像等雕塑之精緻;牌匾、執事牌、香爐、供桌、燭台、朱文公神位、魁夫子神位等極其完整,且皆屬上乘古物,堪稱珍貴的文化資產。〈資料來源:草屯鎮公所〉
電話: 049-2336784 地址: 草屯鎮新庄里史館路文昌巷30號 [開啟電子地圖]
南下路線: 國道1號→中清交流道→中彰快速道路→台14→草屯→史館路→登瀛書院 北上路線: 國道3號→草屯交流道→台14→草屯→史館路→登瀛書院